易县清西陵原来葬着雍正、嘉庆、道光、光绪四个皇帝,多年前,末代皇帝即废帝溥仪也归葬这里。此地离北京不远,属雄奇秀美的北太行地区,向阳的平川上,连绵有大龙华山丘和紫荆关为左右屏障,拒马河与古易水纵横环绕,遍地嘉树奇木,蔚然好风水。《大清会典》曰:“陵寝栽种树株,每二丈种树一棵。”选为陵区后,从雍正生前下令于此造林植树,以北方的油松为多,凡植树,每个树坑要先施黄米一斗为底肥。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清西陵,绿树满坑满谷,杨柳、槐栎、栾榆,杂树旺盛,果树有柿杏枣栗山楂苹果梨。尤其泰陵大红门前200岁的寿字松和蟠龙松,十分雄伟壮观。但崇陵光绪墓环绕之树最奇特,别具一格,一色是瑰奇不俗的白皮松。
帝制伴随晚清来到20世纪门前,已是漏船载酒,大厦将倾。具有革新思想的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,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力,太后再次垂帘听政,霸蛮地延续专制,清朝错失了改革自新最后的机会,辛亥革命揭竿而起。由于政见不同,慈禧将光绪囚禁,视为眼中钉,二人随后几乎同日死去。残酷和吊诡的是,尽管二人同日死去,又分葬于东陵与西陵,后来却都遭盗墓。
既恨晚清政治的孱弱而普遍又同情正义和弱者,客人在西陵游览的情绪既压抑又复杂,却少不了特意要看悲剧皇帝光绪所在的崇陵。慈禧蛮横,光绪生前,崇陵不许开工,后来的建设经过辛亥革命前后两个阶段,直到1915年才完工。虽然由载沣和袁世凯两个政治对头分别监工,但平心而论,崇陵的规格和建筑工艺并不差,而墓园的绿化和美化则独树一帜。门前精选栽种十八棵罗汉松为拱卫,环绕陵寝的园林层层远上,连片铺满山谷的全是白皮松。白皮松又名白龙松,是太行山和北方地区的名优树种,在江南的园林里极名贵。夏日里与杂树和油松乌绿的颜色不同,枝干如虬龙奔腾的白皮松在阳光下满目青翠闪亮,仿佛有竹的风姿。
为什么悲戚的光绪皇帝和崇陵有如此待遇?这就要说到文人梁鼎芬。
梁鼎芬也是广东人,光绪进士。他比康有为小一岁,因中法战争弹劾北洋大臣李鸿章,慈禧怪其“妄劾”,降五级被贬到太常寺做司乐官,自镌“年二十七罢官”小印泄愤。又追随张之洞,南下习幕讲学。戊戌变法失败,他认为光绪皇帝被康有为的邪教蒙蔽了,助张之洞撰《劝学篇》。后来重入朝堂,硬骨头依旧,依然当面弹劾慈禧所袒护的贪腐大臣。修建崇陵时,梁鼎芬五十多岁了,一条腿还有病,但他不离工地,坐着推车,义务充当监工。崇陵好不容易建成,却因经费不足,没有植树美化,他不愿意。这时清朝已倒,天下正乱,无人照头,他不气馁,央人在京城收集了数百只陶瓷做的酒瓶,冬季在光绪墓上采雪制成“崇陵雪水”,带着到亲贵和遗臣之家,挨家募捐,一意孤行。他四处化缘,筹资弄到数百棵白皮松和十八棵罗汉松,环绕崇陵栽下。绿树成林后,他在1919年去世,死后埋葬于此。“不见成阴心不死,长留遗蜕傍桥山。”他为崇陵募捐种树的事迹,被写入了《清史稿》。忠于光绪皇帝固然不假,他同时更是抗议慈禧的专制和跋扈。如今慈禧是遭人唾骂的。
梁鼎芬是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人,十足是个“拗蛋”。以卵击石,像堂吉诃德,仿佛有几分可笑,过去人们常评价为愚忠。但中华历来有愚忠守义和仗义之人,伯夷叔齐不食周粟,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。这是中国人的气节,被誉为中国人的脊梁。崇陵之松,固然是效忠,却是效忠有进取之心的故皇帝,同时也彰显了读书人自己爱憎分明,反对专制的凛然正气和一身清气。梁鼎芬还是诗人、书法家和藏书家,室名“抗愤堂”、“有耻堂”。他曾应邀为武昌府署题联,联曰:“画扬震像于室中,四知自凛;置越王胆于座上,一息尚存。”人们今天游西陵看光绪墓,无不对青青一片白皮松而称奇,当大家了解了梁鼎芬的故事,一致又对这位怪而有道、硬骨头的读书人表示钦敬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